您的位置:世界金融网 > > 资讯 > >

潘周聃成“热梗”,是无聊还是新潮?

发布日期: 2022-05-18 00:15:0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16122   

"潘·周勇,29岁,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时隔两年,近日《超脑第七季》的一个节目片段意外走红网络。

视频中,当节目主持人说“我们欢迎潘”时,只见选手座位上的潘转过头,侧着肩,身子凑了过来,在众人的注目中大步走向舞台。这个流畅的出场动作,因为其酷炫傲慢的态度,再加上学术霸权的光环,吸引了网友的眼球,迅速引起了一波模仿热潮。

为什么一个上升的动作会变成「热梗」?是无聊还是新潮?

“造梗”嘉年华

就互联网而言,这种全民“玩梗”的情况并不陌生。2005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了网络恶搞,后来“甄嬛风格”风靡一时。近年来还发现了凡尔赛文学、无厘头文学、搭车文学等。今年以来,《林黛玉的疯狂文学》、《你是我的神》、《羊胎素》等都在引起模仿潮。

网友截取电视节目片段,新闻报道,或者一些网络现象,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台词,表情包等。,并以戏谑的态度进行再创造,形成病毒式传播,从而在网络上形成“热梗”。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南帆曾撰文指出,“梗”具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因。在民间文化营造的狂欢氛围中,学院调往往是被嘲笑和调侃的对象。充满陈词滥调的字面问候或褒贬,远不如热门或无厘头的网络表达让人愉悦。

从这个角度来看,潘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视频片段强烈的“梗文化”属性。欺软怕硬和演技略显诡异的反差,魔幻的背景音乐,被网友模仿后,具有强烈的讽刺和喜剧效果,短视频传播的优势,让潘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梗文化》擅长从现有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中寻找素材,进行夸张的接力再创作。所以很多“热梗”流行起来之后,往往与原本的内涵相去甚远。

近日,潘本人对此作出了回应。他之所以表现得那样,是因为他没想到录制节目时会先被叫去。当时脸上涂了厚厚的粉底液,让他的面部表情很紧绷。在短视频平台上,他还说当时肩膀埋在后排,结果被安排先打。“是圣人先来的。”

对于网友的模仿,潘说:“你们熊海子的模仿都是故意的,我能感觉到。”这种自嘲式的回应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也将潘本人从模仿热潮中剥离出来。有网友说“我以为我是个嚣张的学霸,没想到我很温柔。”目前,潘在Tik Tok拥有200多万粉丝。

新的交通密码还是无聊的消遣?

“有些人,有句话说:走别人的路,走着走着就找到了交通密码;有些人,有句话叫:走自己的路,走路就成了那串密码。”在短视频平台上,潘表达了自己走红后的感受。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名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从最初用文字内容积累人气,到引人注目、丑陋、好奇的网络名人,再到内容为网络名人的网络名人等。,网络名人的内涵不仅发生了变化,其流行逻辑也与以往不同。

现在的网民更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自己去发现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和人物,比如拉面哥、丁震、防诈骗老陈等。,都是从一个普通人闯入流量中心。就连最近频频上搜的“北大大神”魏东义,也因为一段采访视频意外进入公众视野。

网民的游牧式阅读和复制活动,让“热梗”的出现充满了偶然性。难怪潘自己也很惊讶,这些材料居然是我自己的。

有学者称“梗”为当代典故。它们的共同点是能够在广阔的空间里迅速传播,为大众所熟知。与典故不同,“梗”一般不会长久沉淀,只是承载了大众一时的情绪和利益。它呼应了人们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或宣泄焦虑,或自嘲讽刺,或干脆调侃,或只是寻找群体的认同。

“梗”可以打通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渠道,所以越简单越好。这也导致了“梗”的更新速度更快。当一个“梗”被没有范围和底线的使用时,人们会自动丢弃它。很多“热梗”“只是填补了我们枯燥生活中的空白”,这一个被抛弃后还会产生新的。

交通中心的当事人无法预知自己的长相,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出口。流的凶,退的更狠。

因此,有人评论说,潘不是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互联网上不乏“热梗”,下一个潘周勇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