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操作的挑战与突破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剖析具身智能操作困境,展现技术突破亮点

在 2025 年 3 月 13 日举办的第三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论坛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分享了关于机器人智能操作发展的深刻见解。
机器人智能操作从最初简单的抓放,发展到如今的高精度作业,这一巨大飞跃离不开大模型的融合应用,它极大提升了机器人的行为规划与决策能力。随着数据驱动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正从感知智能迈向行为智能,接触交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当下数据获取与应用成为难题,数据稀缺制约着发展。常用的数据获取手段有人工遥控采集和合成数据生成。遥控采集对设备实时性及操作人员经验要求高,成本昂贵;合成数据在视觉渲染上较成熟,可接触仿真却存在明显缺陷。
从技术方法看,大模型虽有通用性,但准确性有待提高,尤其在机器人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行为要求下,这一不足更为凸显。同时,机器学习领域也面临可解释性差、灾难性遗忘等问题,亟需优化。尽管挑战重重,但人形机器人、大动作模型和空间智能等技术正处于产业起步阶段,资本和研究投入积极活跃。
在机器人发展历程中,操作能力一直是关键。早期机器人通过专家离线编程在工业场景发挥作用,随着应用场景拓展,机器视觉技术兴起,基于专家规则的在线感知及伺服控制推动了制造业发展。如今,具身智能操作成为研究热点,从 2011 年起计算机领域采用数据驱动提升智能可泛化性,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借助人工智能通过环境交互获取数据学习操作。2016 年谷歌利用机器人训练学会抓取操作,之后相关机构不断融合技术,推动具身智能从简单抓放走向复杂作业,不过大模型在动作轨迹和力觉信息处理上仍有不足。
具身智能操作面临数据、方法和执行体性能等多方面挑战。数据匮乏,遥控采集成本高,合成数据接触仿真薄弱;方法上大模型通用性和准确性难平衡,机器学习存在可解释性差等问题;执行体组件在接触作业中的性能无法满足具身智能操作需求。
浙江大学熊蓉团队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自 2000 年聚焦智能融合,2012 年推动自主学习。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成果显著,研发出多种类型机器人。2023 年 12 月注册成立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专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融合,发布领航者 1 号和 2 号样机。在操作技术研究方面,团队在感知层、行为层、动作层和底层控制等方面都探索出独特方法,有效提升机器人操作性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显著提升自动化水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操作的挑战与突破
- 亿纬锂能拟发50亿可转债,助力动力电池产能扩张
- 英伟达推开源物理AI数据集,助力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发展
- 捷豹路虎:坚守豪华基因,在市场破浪前行
- 3月第二周新能源销量盘点:车企竞争激烈
- 坦克300坚守产品力,引领越野新征程
- 极氪发布千里浩瀚智驾,三大成果引领智驾新时代
- 南大团队集成光网与DAS,助力基础设施监测升级
- 广汽发布星灵智行开启智驾新时代,L3车型今年上市
- 宝马携手华为共创鸿蒙生态下的智能驾趣体验
- 比亚迪发布超级e平台,汉L唐L预售开启新征程
- 荣威纯电D6城区冬测亮眼:续航达成超84%,颠覆市场可期
- 奇瑞百车智驾跨长江,猎鹰开启智能新征程
- 福田卡文乐福登陆上海:为长三角绿色物流注入新活力
- 奇瑞风云A9开启盲订:猎鹰智驾重塑出行新体验
- 莲花汽车发力海外:智能工厂驱动,全球化布局加速
- 奇瑞智能化战略发布:迈向全球智能出行新征程
- 大众拟售Traton股份筹3.6亿欧元,优化资产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