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世界金融网 > > 快讯 > >

“准财政”工具扩容基建增速超10%可期

发布日期: 2022-10-14 09:11:26 来源: 证券之星  阅读量:16992   

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重要阶段,也是33项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措施和19项连续出台的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只有抓住金九银十的时间窗口,才能巩固经济复苏态势今起,本报推出稳经济冲刺'金九银十'系列报道,跟踪经济走势,研判宏观政策成效,把握今年'金九银十'稳定经济市场工作走向,拨开三季度经济运行迷雾

“准财政”工具扩容基建增速超10%可期

伴随着最近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被称为准金融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容至60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资本金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投资范围将会扩大,投资主体的数量将会增加据分析,估计9月底前资金会全部落地届时,基础设施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受访专家指出,三季度基建投资的增长中枢将在10%以上

金融工具扩张

拆分资本枷锁助力开工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而设立的首批3000亿经营性金融工具于8月26日投入运行,支持了900多个重大项目。

日前,全国人大决定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3000亿元以上在额度扩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持范围日前,全国人大表示,将老旧小区和省道改造纳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领域,上半年新开工的项目将纳入支持范围,之前符合要求但因配额限制未投入使用的项目将自动纳入支持范围

此前,8月18日召开的国会提出大力建设充电桩,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根据CDB和农发行投资的项目,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收费公路,农林水利,铁路,市政产业园区,能源等领域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程强指出,投资范围的扩大将为第二批3000亿元提供充足的项目方向,预计9月底前项目将全部落地

事实上,疏通基建投资的资金堵点始终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准财政的不断强化将有效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拉动基建投资。

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共发行3.47万亿元中国的例会最近也部署了5000亿元的专项债务限额不过,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最近几天指出,专项债券的拨付进度弱于预期,导致实物工作量不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专项债券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作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短缺,很难拿出多余的钱充当资本金

农发行数据显示,其首批900亿资金已支持500多个项目,可带动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羽分析,万亿投资与900亿资金之比为11倍,有效弥补了资金缺口

形成基建实物工作量

仍然是关键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以农发行为例,自8月20日首批上线结束以来,农发行行长詹东升已分别与河南,内蒙古,江西,贵州四省负责人会面,讨论内容均为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的流水持续滋润,各地在积极对接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在为项目建设奔忙。

例如,新疆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7964个在建项目建设强度保持在疫情发生前正常建设强度的89%左右,同时,计划三季度末完成全年投资工作量的75%以上,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00亿元河南表示,从现在到今年年底,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稳定经济的重大工程

一些省份还明确指向补短板,调结构的具体领域——9月1日四川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电网项目建设,力争9月底集中开工一批,9月5日,广东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包括今年建设5G基站5.2万个。

急于开工建设项目的背后,其实是在三季度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这也是近期稳增长政策执行中一直强调的。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数字水泥网总裁陈柏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单从水泥行业来看,基建项目具有拉动需求的主导作用金九银十,需求肯定是环比提升的陈柏霖指出但他认为力度还是不足目前业绩较好地区的企业水泥交货率为70%~80%一方面,在水泥需求结构中,基建所占比重不高,另一方面,新项目传导到水泥还需要一定的周期

对此,财新研究院副院长吴朝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除了对项目端和资金端有足够的保障外,国家常委会最新提出的19条延续政策落实得更多预计国务院的监管行动将加速延续政策的落实,促进基建领域的资金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他预计,第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在10%以上

今年8月,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等人预测,基建投资增速将从7.4%升至8.0%左右在8月底前专项债务用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陆续落地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